7月2日,QuestMobile发布了《2025年AI应用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随着DeepSeek的开源,以及互联网大厂、AI创业公司的持续发力,2025年上半年,中国AI产业迎来历史性转折,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“全球竞争者”,产业格局也同步重构,大厂阵营(如阿里、腾讯)与新兴力量(如DeepSeek、Moonshot AI)形成第一梯队,而部分企业放弃通用模型转向垂直领域。这种格局变化,显示出三大核心趋势。
首先,在开源大模型的影响下,“插件形态AI应用(In-App AI)”已经成为嵌入各类场景的核心模式,并凭借主APP的用户规模和使用习惯,迅速获得用户认可,全行业5月份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34.7次,有效Token消耗量高达34.2万亿。
由此也形成了一套低成本、广应用、快筛选的“产业基础设施+多元多维生态应用”的发展模式,一如当年4G的迅速普及,催生出了百花齐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。接下来,显然会进一步推进各行各业持续升级,给现有的诸多商业模式带来“次世代竞争”雏形。
其次,互联网大厂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呈现出总体上升明显、厂商两极分化的态势,5月份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58次,有效Token消耗量达到69.9万亿,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几个方向,但是,头尾分化明显,活跃用户规模千万级以上、百万级以下的AI原生APP个数占比分别为7.8%、83.8%。
同时,千万级以上规模原生APP用户数量环比增长2.3%,而千万级以下规模原生APP,大部分的用户数量环比处于下跌状态。这种情况,同样表现在了PC端网页应用格局的分化上,显示出竞争仍处于“白热化”的阶段。
第三,手机厂商依靠预装带来的优势依旧明显。不过,过去几个月,互联网大厂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持续拉新促活,对手机厂商原生应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分流。同时,“AI Agent”的应用模式进入一个爬坡期,也导致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应用在功能差异化上陷入了“迷茫期”:深度操控做不到,浅层应用同质化。
这都导致手机厂商的用户增长和使用陷入瓶颈状态:5月份,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月的人均使用次数约为17.7次,有效Token消耗量为5.6万亿,而这也成为摆在所有手机厂商面前的大考:能否打破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”的魔咒?
过去几个月里,在大模型能力没有出现“代际跃迁”的情况下,AI应用持续深入垂直探索并形成了“插件形态AI应用(In-App AI)”“手机厂商原生AI类APP”“互联网/AI科技企业原生APP”“PC端网页AI应用”四大类型的应用模式,各赛道的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5.8亿、5亿、2.7亿、1.9亿,同比增速分别为106.0%、9.5%、316.0%、171.8%。
过去几个月里出现的三大核心趋势,正悄然重塑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格局,乃至各行各业的底层发展逻辑。
一方面,头部玩家纷纷将自身优势能力绑定到AI应用上,尝试构建出“新护城河”,例如,腾讯集团布局了10个AI应用插件,涵盖AI搜索引擎、AI社交互动、AI文案写作等赛道;抖音集团也已经布局了7个AI应用插件,涵盖AI搜索引擎、AI图像处理、AI视频处理等赛道。另一方面,用户量排名靠前的APP,一改过去“低调尝试”的模式,纷纷高调调整AI插件应用形态的名称、位置、功能,吸引更多用户使用,例如,QQ浏览器、京东的AI入口分别增加至3个、2个。
这些插件形态AI的应用,不仅悄无声息地挤占细分赛道类AI原生APP(含手机厂商的原生APP),还快速改变原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的“用户应用入口习惯”,例如,在搜索领域,抖音AI搜索、腾讯AI搜索的月度活跃用户分别达到2亿、1.6亿。可以预见,随着各互联网大厂和AI科技公司持续将技术推向轻量化、平民化,就算通用大模型、AI Agent的迭代需要更长时间,AI也会在悄无声息中改变诸多行业的发展格局。
本文来源:财经报道网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vteam.cn/23013/
共有 0 条评论